輕油裂解廠 (一輕 ~ 八輕)

輕油裂解就是將輕油 (又稱石油腦) 通過裂解爐爐管,使其在 830℃ 的高溫後斷裂分解為原子量較小的成份,再經過一連串的製程分餾後,以取得氫氣、乙烯、丙烯、丁二烯、芳香烴等一系列石化基本原料。是所有石化工場中最基本的工場,而其主要產品乙烯的產量,也被視為判斷石化產能的重要依據。

第一輕油裂解廠(一輕):
一輕建於高雄,民國57年完工,年產乙烯5.4萬公噸,下游工廠有臺灣氯乙烯(VCM)及台聚(LDPE)公司兩家,為我國生產石化基本原料之肇始,但民國79年9月一輕已隨五輕宣布動工而關閉。


第二輕油裂解廠(二輕):
二輕建於高雄,民國62年3月動工,64年9月完工量產,年產乙烯23萬公噸、丙烯10.43萬公噸、丁二烯3.5萬公噸,下游工廠包括台聚(LDPE)、臺灣氯乙烯(VCM)、臺塑(VCM)、中國人造纖維(EG)、國喬(SM)、中化(AN)、福聚(PP)、臺灣合成橡膠(SBR)、大能(氰化鈉純乙睛)、高雄塑酯(MMA)。83年4月五輕開始正式量產後,二輕停爐大修,目前處於停產狀態。為了開拓國外市場,中油原擬將二輕遷建印尼,但因設廠地點及印尼免稅措施等問題未能解決,故石油公司已結束印尼投資計畫,並爭取二輕在原地復工。


第三輕油裂解廠(三輕):
三輕建廠於高雄林園,民國67年完成試車,年產乙烯23萬公噸、丙烯10.43萬公噸、丁二烯3.5萬公噸,是目前中油產量最低的輕油裂解廠。86年12月中油公司大林煉油廠儲油槽爆炸事件後,由於18座儲槽被高雄市政府勒令停工,導致林園輕油裂解廠的重石油腦進料有斷炊之虞。下游工廠有台聚(LDPE)、臺塑(VCM)、東聯(EG)、國喬(SM)、亞聚(LDPE)、中化(AN)、群隆現代(PO、PPG)、臺灣合成橡膠(SBR)、中國合成橡膠(碳煙)。



第四輕油裂解廠(四輕):
設於高雄林園,73年4月開始生產,年產乙烯38.5萬公噸、丙烯20萬公噸、丁二烯5.8萬公噸、丁二烯萃餘油6萬公噸。83年8月曾因連續三次冒黑煙而遭勒令停工檢修,幸而同年10月復產。


第五輕油裂解廠(五輕):
設於高雄後勁,79年9月正式動工,因居民之環保抗爭而延宕至83年4月方開始生產,年產乙烯40萬公噸、丙烯22.8萬公噸、丁二烯6.7萬公噸。


第六輕油裂解廠(六輕):
臺塑企業的六輕計畫自民國75年9月正式提出,81年重新評估後擴大規模,其投資金額高達新臺幣2,400億元,煉油廠之煉油量由原訂之每年1,400萬公噸提昇至2,100萬公噸,屆時中油公司獨佔國內油品的經營型態將隨之改觀。六輕設廠地點由宜蘭利澤到桃園觀音,最後轉到雲林麥寮定案。六輕第一期共將興建14個石化相關工廠,第二期計有18座石化專案相關工廠,預定民國88年中可完成建廠。


第七輕油裂解廠(七輕):
東帝士集團於民國82年9月提出七輕計畫,但因預定設廠地點臺南縣濱南開發計畫廠區附近發現紅樹林及用水等問題而延宕多年,東帝士表示將不排除自行進行海水淡化解決缺水問題,且七輕一定在環保評估通過、地方支持及遵照政府規定情況下,開始籌建工作,其計畫係預定日煉原油15萬桶之煉油廠、年產80萬公噸之PTA及年產90萬公噸之乙烯。


第八輕油裂解廠(八輕):
係於民國83年3月由中油公司與國內19家石化廠提出新臺幣二千億元的投資計畫,惟國內工業區土地成本昂貴,截至目前仍未找到合適建廠地點,以致計畫進度緩慢。八輕籌備小組目前表示,為了使八輕計畫更具彈性選擇,將組團赴國外考察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並表示若國內建廠土地太過昂貴(每坪逾兩萬元)時,八輕將改變根留臺灣之初衷而轉赴海外投資,但不考慮至大陸設廠。八輕將以石化為主,煉油為輔。預計年產乙烯100萬公噸、丙烯50萬公噸、對苯二甲苯(PX)50萬公噸、日產原油30萬桶。